主页 > 其他曝光 > 损失147万!选的是香港持牌机构,却栽在换汇环

损失147万!选的是香港持牌机构,却栽在换汇环

京城沈王爷 其他曝光 2025年09月29日


信任,在跨境投资里值多少钱?蒋先生的答案是:147万人民币,外加一堂刻骨铭心的风险课。他本选择了一家“香港持牌金融机构”欲投资,却栽在了平台业务经理朱某推荐的“换汇渠道””上,147万元瞬间“蒸发”!

2025年8月,蒋先生怀揣着通过香港资本市场财富增值的梦想,瞄准了一家官网金光闪闪、宣称持有香港证监会1、2、4、7、9号牌照的金融公司,计划投资总回报掉期(TRS)及场外期权等高风险衍生品。都说投资先选平台,这监管阵仗,谁看了不觉得稳了?

问题就出在临门一脚——换汇。香港券商交易要用港币,这本来是个常规操作,找个正规渠道换就是了。但就在这时,平台的业务经理朱某,化身“及时雨宋公明”,主动提出:“哥,别麻烦,我给您对接个可靠渠道,是咱公司董事长的朋友,安全性绝对有保障!”

在朱某的“悉心指导”下,蒋先生拿到了三个内地银行账户(两个是个人账户,一个是公司账户),转账流程设计得看似非常“为客户着想”:对方先转港币到你的香港账户,你确认余额增加了,再转人民币过去。

听起来“万无一失”。于是,在紧张的24小时内,蒋先生分四笔,完成了一套行云流水的操作:看到对方港币“到账”→确认自己账户余额数字变大→放心地转出人民币。一套组合拳打完,147万人民币已经离他而去。

然而,就在他转出最后一笔钱后,魔幻的一幕发生了:刚才还好端端躺在他香港账户里的港币,集体蒸发,余额归零!

怎么回事?银行给出了一个让蒋先生瞬间冰凉的答案:对方汇入的根本不是现金,而是远期支票。在你转完人民币后,对方直接撤票了!

蒋先生说,此时他再联系朱某,对方的说法却彻底反转——先是称“换汇方已经失联”,随后改口“自己和换汇方不熟,董事长也不认识这个人,甚至没有对方手机号”。至此,蒋先生才恍然大悟!

蒋先生报警后,内地警方以“诈骗罪”立案。这算是黑暗中的第一缕光。但当他鼓起勇气,亲赴香港,找到那家光鲜亮丽的持牌机构时,只得到业务经理朱某本人的“口头安抚”。公司层面的负责人连个影子都没见到,也没有任何书面回复或解决方案。

我们来品品这里的荒诞:

员工行为,与公司无关? 一个业务经理,利用公司办公室、公司身份、公司信誉(甚至搬出董事长)行骗,事后公司可以一句“个人行为”轻松切割?那这“持牌监管”的牌子,是不是也太好用了点?成了骗子的“黄马褂”?

香港《证券及期货条例》明文规定,持牌人不得介入客户资金划转。朱某的行为,简直是骑在监管条文头上撒野。但等到投资者真去投诉,你会发现,通往正义的道路,铺满了黄金(律师费),且漫长而曲折。

法律人士说了,维权有三条路:找香港证监会、找投资者赔偿基金、去香港法院打官司。但每一条都写着四个字:“耗时耗钱”。跨境执法协调?证据收集?就算胜诉,钱可能早就飞到某个不知名的小岛晒太阳了。

这就形成了一个完美的“犯罪闭环”:骗子在内地收钱,骗局在香港发生,涉事公司在香港装傻,监管和司法横跨两地。投资者就像一只掉进蜘蛛网的虫子,在哪边挣扎,都觉得另一边的线没扯动。

蒋先生的遭遇,不是第一个,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。在跨境投资这片充满机遇与荆棘的荒野上,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当一个“阴谋论者”。几点血泪教训,说给大家听:

永远,永远不要通过任何个人或非官方指定渠道换汇! 哪怕他是“董事长的亲爹”介绍的。换汇,请老老实实走银行。

警惕“熟人推荐”和“过度热情”的服务。 在巨大的利益面前,人性的底线往往经不起考验。他赚的可能是你的佣金,也可能是你的本金。

认清“持牌”不等于“靠谱”。 牌照是门槛,不是道德合格证。一个机构的信誉,是由其每一个员工的行为共同铸就的。员工作恶,机构必须承担责任,而不是装睡!

记住:在金融领域,任何脱离正规、透明渠道的“特殊操作”,都值得你用最大的警惕去审视。

广告位